疫情這一年幸好還有閱讀|36氪編輯部2022年度推薦書單
簡介: 正如一位編輯在推薦語中所說,在無力感尤甚的2022年,讀到這本非虛構作品,心頭重重一震,頭皮發麻...作為勞動者,不再被旁觀、被標簽化、被他者化,能讓更多人聽到工人自己作為主體的聲音,講出...
正如一位編輯在推薦語中所說,在無力感尤甚的2022年,讀到這本非虛構作品,心頭重重一震,頭皮發麻...作為勞動者,不再被旁觀、被標簽化、被他者化,能讓更多人聽到工人自己作為主體的聲音,講出了一個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生命故事,震撼力如同礦井下的。
對了,在本篇文章文末,我們還會抽取10位幸運讀者,每人送出一個“圖書福袋”。每個福袋里都有我們為你精心準備的兩本書。記得參與,祝你好運。
推薦理由:這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薩拉馬戈的傳世之作,1995年寫就,卻格外適合今年閱讀。比起作品情節的怪誕離奇、文字的簡潔有力(作者曾是新聞從業者)和引人入勝,它更加吸引人的是作者想要表達的某種憤怒,以及這憤怒背后的樂觀,讓人讀后不禁思考良多。就像扉頁上引用的那句話:如果你能看,就要看見,如果你能看見,就要仔細觀察。
推薦理由:芯片當然很重要。我們越來越清楚的看到:新時代的石油不是數據,而是芯片——既然全球大部分GDP的產生都依賴于配有芯片的設備,而中國每年花在進口芯片上的錢比買石油的錢還多。這本書既是一本科普及科技史讀物,用簡單而生動的語言讓人了解半導體75年的歷史——技術發展、人物和公司——就像科技版的《人類群星閃耀時》;同時,它還深刻地描繪了芯片全球供應鏈的形成,及其背后的地緣格局。
推薦理由:蒂姆·高特羅的短篇小說集,難得的一本舍不得看完的書,因為好故事看一個少一個。踏踏實實的小說寫法,沒那么多花里胡哨的炫技和想要賦予的意義。無非就是一個人費勁想修個房子,最后還是塌了;一個倒霉的神父想要干點好事,結果莫名其妙進了監獄,諸如此類的平凡故事。這么寫起來好像很難達到安利的目的,但,這本書的妙處在于,每個人都可以在同一個故事里看到完全不同的折射面,這取決于你自己正處于哪個生活階段。
推薦理由:這是一本1968年編年史,全景式的記錄了1968年爆發在全球既孤立又相互影響的各類大事件:全美風起云涌的反越戰、反種族斗爭,全球蓬勃興起的、女權運動及先鋒文學,以及戲劇性的布拉格之春、馬丁·路德·金和羅伯特·肯尼迪遇刺…… 本書的一條暗線則是當時日益普及的電視媒體技術是如何開始影響了這些重要事件的走向,那些擅長利用電視語言的家和活動,往往最終獲得了更大的關注度,“撞擊了當時的世界”,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今天世界的面貌。今天,我們試圖理解移動互聯網對于、國際關系的影響,或許可以從這本書中獲得一定的啟發。
推薦理由:這是一本二手貿易的入門書,作者探訪了美國、日本、加拿大以及東南亞和非洲部分國家的二手商品交易路線,介紹了Bookoff、古德維爾這樣的二手商業模式。在后工業時代,二手貿易的本質依然是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流動,作者認為這不應該是我們的長期追求,但短期來看卻依然有環保的積極作用。書中也提到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對二手行業造成的巨大沖擊,一方面幫助欠發達地區的人提高了生活水平,但同時低質低價的商品泛濫也導致二手流通難度巨大??赐赀@本書也讓我更加理解了國內像多抓魚這類二手品牌在做的事,從市場端影響一些消費者的認知,讓“購物是一種投資而不僅是一種消費”,倒推生產端生產更耐用的商品,這是一件任重道遠的事。
推薦理由:“如果決定離開,離開一個你曾經住過、愛過、深埋著你所有過往的地方,請不要慢慢離開,要盡你所能地決絕地離開,頭也不回地離開”。這是一本非洲女飛行員的自傳,她是世界上第一個單人由東向西飛躍大西洋的飛行員,她不停的飛離自己熟悉的地方,在夜空中孤獨的航行,這是她竭盡所能享受自己生活的方式。希望我們永遠有愿意面對未知的好奇心,永遠有全力擁抱新生活的勇氣。
推薦理由:從AI繪畫到特斯拉人形機器人,再到chatGPT,2022可謂是人工智能大放異彩的一年,有科技圈人士預言2023年的科技界主角仍將是人工智能,但你有沒有想過,我們目前有關人工智能的定義和探索道路是否有問題?在杰夫·霍金斯看來,當下這股“深度學習”浪潮下所涌現出的模型們并不具備真正的智能,而要探尋真正的機器智能,則必須追溯到人腦并對大腦進行“逆向工程”?;艚鹚固岢隽艘惶转毺氐摹扒X智能”理論,為解釋大腦機制、拓展機器智能研究方向描繪出了一條嶄新的路線?!肚X智能》一書也入選了比爾蓋茨2021年的年度書單,他稱本書“非常適合沒有神經科學或電腦科學背景的非專業人士閱讀?!比绻?023新年里只看一本關于AI的書,不如就看看這本吧。
推薦理由:這是星巴克CEO霍華德的自述,就像每一個成功者自述一樣,這本書也一定程度上美化了霍華德本人,并且將很多運氣歸功于努力。但是這本書仍然可讀,原因是在霍華德最初接手星巴克的時間點,和國內目前的某些行業的狀態非常相似,比如,在此刻的融資冷靜期,星巴克也曾經歷過,霍華德也一口氣見了三百多個投資人。所以,星巴克的成功,其實也代表著一個某個類目在特定時代的成功,這種成功,中國是有可能復制的。同時,作為一個“人”,霍華德身上也有很多品德,值得很多企業家學習。
推薦理由:過去一兩年,在我們的公共話語空間里產生了很多關于“雞娃”、“內卷”、“學歷焦慮”等話題的討論,這些集中現身的社會問題,背后可能統一指向了一件事——“優績主義”。當我們在慶幸還有機會通過“拼搏”完成社會階級躍升的時候,是否有懷疑過這條僅存的路徑,可能本就沒有那么的公平合理?對于人來說,除了讀書考學“萬般皆下品”的觀念可曾真正動搖過?優績制帶給我們“自由與效率”的背后,又讓我們在無形之中付出了什么?也許這本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我們重新思考這些問題。
推薦理由:沒有一個經濟學家能像明斯基那樣在最近20年被全球央行所追捧,他領先半個世紀的“不穩定”經濟理論自2008年之后被一次次印證。特別是在2022年初,一切都看似美好,市場在上漲,經濟很強勁,就業很緊俏??勺詈?,2022年可能是最近十年來,最艱難的投資年份之一。市場追逐利潤而引發的杠桿率和投機激增,政府為了平抑波動和利潤再分配的干預,最終引發了科技牛市的終結。如果早一點讀過這本書,就能對國內力推的反壟斷和資本市場的下跌有更深層次的理解,也能幫助大家做出更好的預判。
推薦理由:近幾年讀過的中文文學類書籍中最令人震顫的一本。作者張貴興是馬來西亞籍作家,這本書也是“馬華文學”的代表作之一。雖然都是用中文寫作,但這本書的行文用詞和書寫邏輯超出想象,像是原始部落里從蟲鳴鳥啼中進化出的另一種語言,邊看邊感嘆中文竟然可以如此生猛。整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在經歷一個個支離破碎的夢境,一直到全書的后1/10,這些零碎的夢境才拼接起來形成完整的事件。華人墾荒者和當地原住民之間四代人的矛盾情仇,中間又夾雜馬來西亞人民與英國、日本殖民者之間的恩怨,有歷史的厚度。特別推薦給習慣了日常中文閱讀的小伙伴,會重新感受到純粹的來自文字的魅力。
推薦理由:這本書描述了戰爭最真實的樣子。費爾金斯在阿富汗當了多年戰地記者,這本書是他在阿富汗、伊拉克戰爭期間的經歷。仇恨、暴力、信仰、茫然、恐懼和最瑣碎的日常生活交織在一起,如此復雜,又如此荒誕,某些時刻帶著黑色幽默。比如某個夜晚,當周圍所有男人起立移動時,費爾金斯以為自己會命喪當場,但男人們只是默默地湊近一臺電視,看起了世界杯。更多的還是死亡,畢竟在戰地,死亡是最容易發生的事。這些短故事包裹在一片壓抑中,告訴你我,不要輕易談論開戰,這將是普通人難以承受的苦痛。
推薦理由:在無力感尤甚的2022年,讀到陳年喜的這本非虛構作品,心頭重重一震,頭皮發麻。大地5000米下的礦工生活,見光的時候太少,礦難、塵肺病是主流話語中的邊緣敘事,卻是他們幾乎時時都要面對的真實命運。這本書是由礦工詩人自己寫的故事,沒有旁觀者與被講述者之間的割裂,反而將他自己的經歷與觀察他人的生活融合在一起。敘述老練,有戲劇沖突,有浪漫化的一面,更重要的是作為勞動者,不再被旁觀、被標簽化、被他者化,能讓更多人聽到工人自己作為主體的聲音,講出了一個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生命故事,震撼力如同礦井下的?!鞍低噶?,更能看到光?!?
推薦理由:這是一本讀起來很苦澀的書,但是讀完又會感覺很溫暖。書中講述了一個感人至深的傳奇故事。沙塵暴毀了喬德一家的土地,迫使他們離開家鄉。他們用破銅爛鐵拼裝出一輛拖車,堆上所有家當,沿著六十六號公路,一路向西,前往傳說中葡萄漫山遍野的天堂——加州。在這趟三千公里的漫長旅程里,他們經歷了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有些事情很殘酷、很痛苦,但也有些際遇是如此感動他們,令他們重燃活下去的信心。尤其是當下不確定性越來越多,我們更需要這種直面艱難的勇氣。
推薦理由:2020年疫情剛爆發時一口氣看完的那不勒斯四部曲,當時常常沉浸其中,一天很快就過去了。因為接觸到這套書,最開始是女權播客《海馬星球》主播覃里雯的推薦,所以閱讀過程中我第一次有意識的把書中女性角色的人物命運和個人選擇,作為我未來人生(平行時空)可能遭遇的一種提示,結婚、生育、出軌、衰老、病痛——在完全代入女性可能的一生后,書中的描繪越真實、深刻,越能給人帶來對既有生活方式的反思力量。而本書除了講述女性友誼、個人成長,意大利在二戰后的經濟發展、60-70年代社會和80年代左翼思想坍塌等也是故事的背景,對這類內容感興趣的讀者希望不要錯過。最后也推薦書籍的劇版《我的天才女友》和作者埃萊娜·費蘭特的其他所有作品。
推薦理由:永遠是復雜多變且不確定極強的,以至于沒有人能找出一勞永逸的答案。作者借用李普賽的“只懂一個國家的人不懂任何國家”開宗明義,站在“比較學”的視角去俯瞰國際和特定歷史時期的國家,并時刻提醒著你:所見未必是。雖然不及文學作品有太多扣人心弦的情節和獵奇,但這樣一本幾乎零門檻的學啟蒙讀物,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自開篇就打破被“固化”在我們三觀中的那些“理所應當”,讓視野和思想得到新的開闊。與此同時,對于“我們究竟是身處一個最好的時代,還是一個最壞的時代”的靈魂拷問,此書或許能夠幫助你重新樹立一套評判體系和參照尺度。
推薦理由:是時候重新審視消費社會了。作為當代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鮑曼在二十年前就以手術刀般精準敏銳的觸角預判了后現代窮人——“新窮人”——在消費社會中的生存困境。隨著機器的進步與生產力的發達,我們不再需要大批的勞動力,反而需要大批的消費者,大批永不滿足、不知疲倦的消費者。任何不能履行這一消費義務的人,都將成為消費社會中被排擠與歧視的局外人。他們或許溫飽無虞、有瓦遮頭,卻被排擠、被遺忘、被排除在正常社會生活之外。
推薦理由:為什么我們會買了又買?為什么買得越多反而越不快樂?商業化將個體從刻板的集體秩序中解放,卻又將人投入“自由”的束縛。人們用錢換產品,用產品換幸福,將買買買當作自我實現的方式。消費者最終與全球化生產鏈末端的工人一起,淪為消費時代的奴隸。這是一本囊括了兩百年消費社會的演進與變革的書籍,從書里你能了解到我們如何從生產者“進化”為買賣機器?這背后有著怎樣的復雜機制?消費主義又是如何接二連三地進入城市、家庭和媒體?廣告、公關、媒體又是如何“制造”合格的消費者、將人異化成消費的機器?
1768年,一種名為叫魂的妖術,是怎么攪得清廷從平民百姓到乾隆皇帝都惶恐不安的?群體性的恐慌和官場上的欺騙又在怎樣發生著?這本書不是什么“仔細策劃”的結果,而是1984年孔飛力到北京收集資料時,發現了一批乾隆年間“減辮案”的官方檔案材料,直接點燃了他的研究興趣和寫作興趣,也正是這批故紙堆讓孔飛力仿佛親歷者一樣恰如其分地解碼了那段歷史。書非常好讀,一是孔飛力太會寫了,細節上娓娓道來,史料運用得嫻熟而松弛,二是孔飛力是難得以中國視角來研究中國歷史的西方學者,宏觀分析上大氣且清醒,這兩點都讓人讀來代入感很強。
順便再推薦一篇名為《尋找孔飛力》的專訪,記者羅四鸰,采訪于2012年,差不多是孔飛力去世3年半前。文章寫,“稍不留神,孔飛力便消失在歷史深處,無處找尋……”
推薦理由:社會似乎默認一個事實:如果不能成為一個母親,女性的一生將是不完整的。但是,在成為母親之后呢?母職意味著什么?如果一位女性選擇不去生育,依舊會面臨不少非議,甚至是歧視。
在大多數情形下,若要滿足社會對于母親身份的種種期待,往往意味著放棄一部分自我價值。但實際上,成為母親的代價并不應該只由女性獨自承擔。這本書通過一位母親的自白,詮釋了一種微妙的母女關系,重新審視女性自我與母職身份二者的矛盾沖突,引發讀者對于母職焦慮、女性困境的思考。
版權聲明:本站所提供的文章、圖片等內容均為用戶發布或互聯網整理而來,僅供學習參考,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客服人員刪除。